重庆送子鸟医院
  • 重庆不孕不育医院前三名
  • 重庆不孕不育医院
  • 重庆治疗不孕不育医院

女性何时“上环”避孕最佳 正确了解“上环”避孕,5种常见食物暗藏避孕效果

本文源于:重庆送子鸟医院

发布时间:2023-05-12 14:15:10

女性何时“上环”避孕最佳 正确了解“上环”避孕,5种常见食物暗藏避孕效果,性生活多久吃避孕药有用

上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上环也就是宫内节育器,是我国育龄期妇女最常用的长效避孕措施,宫内节育器可以在一个人体内放置时间长达十年。要在正规的医院防置宫内节育器,宫内节育器的正确放置与否,关系到能否避孕成功。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上环避孕原理,其避孕原理是如果胚胎在子宫内着床,子宫节育器不断摩擦子宫壁,出现子宫无菌性炎症,阻止胚胎着床,从而起到有效避孕的目的。简单的来讲,宫内节育器就是一个简单的刮宫手术,是女性长期有效避孕的良好选择。

宫内节育器的放置时间,一般的可以选择在月经未净时放置,这段时间子宫口松,好放置,也可以排除怀孕的可能,不会出现把环放在怀孕子宫内的现象。也可以在月经干净后放置,没有性生活史为宜,这段时间内膜较薄,可以避免出血。有的人可以选择在分娩后立刻放环,手术简单易行,也可以在产后42天放置。产后三个月以上也可以放环,但是要注意的是放环前要检查是否怀孕。人工流产或钳刮手术之后也可以立即放环,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刮宫后正常月经恢复后放环,也可以在剖腹产同时或者手术满半年放环。放环的放置时间,没有明确的限制,什么时候放环最好,要根据女性的身体状况,科学放环。

上环虽然能够有效的避孕,但是对于女性来讲,上环也有一些不良反应,上环之后,女性会出现轻度的腰痛,腰酸现象,也会出现少量的阴道出血,白带增多,女性会出现长期月经过多的情况。避孕环的放置并不是说女性从此可以一劳永逸,避孕环可能会出现脱落的现象,为了避免造成意外怀孕,要定期检查子宫内放置的宫内节育器,监测子宫内避孕环的情况。

很多女性朋友都知道长期服用避孕药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副作用的,而性伴侣又不喜欢戴避孕套,这让她们觉得非常苦恼。其实,一些食物也具有避孕功效,很适合大家食用的。接下来就让有关专家围绕“5种常见食物暗藏避孕效果”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

5种常见食物暗藏避孕效果

1、咖啡:相关实验发现,咖啡直接影响到了女性朋友的生育能力。女性朋友要是每天都喝上一杯甚至是多杯咖啡,她们怀上孩子的概率就会降低一半。因此,不打算生孩子的女性朋友不妨每天喝上一杯咖啡。

2、胡萝卜:胡萝卜里面的胡萝卜素、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含量非常高,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显示,女性朋友要是吃胡萝卜太多,就会导致胡萝卜素在身体里面堆积起来,从而影响到卵巢正常运作。由此可见,胡萝卜的避孕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酒精:乙醇是酒精的主要原料,其能够使得体内的儿茶酚胺浓度变高,血管出现痉挛的现象,导致男性朋友的生精功能遭到破坏,继而致使他们患上男性不育症。过度喝酒会导致女性朋友出现月经不调、停止排卵等异常现象,从而达到避孕的功效。

4、大蒜:大蒜有着杀精的效果,自然也是有着避孕功效的。

5、木瓜:木瓜里面的木瓜蛋白酶会跟孕酮发生反应,从而起到避孕的作用。

以上是对“5种常见食物暗藏避孕效果”所做的简单叙述,虽然上文所讲的这些食物有着避孕的效果,不过,不能百分百保证女性朋友就会因此而避孕成功。女性朋友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考虑,要是暂时没有生育打算,必须要做好避孕工作,防止意外状况的发生。

同房后多久吃避孕药有效呢?同房后吃紧急避孕药,必须在72个小时之后服用才会生效,越早服用避孕率就越高。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性生活服用紧急避孕药与服用的时间有关,与药效有关,所以服用紧急避孕药并不能保证100%的避孕,性生活即使吃避孕药也有可能失败的。

如果吃了紧急避孕药后再发生性行为是起不到避孕效果的,但不能继续服用紧急避孕药,这种情况必须采取避孕措施,否则仍有妊娠的可能。

服用紧急避孕药的影响

服用紧急避孕药的副作用很大,这类避孕药容易导致内分泌功能为紊乱,出现月经不调、闭经、不孕、恶心、呕吐、头痛、神经紧张、情绪低落、皮肤色斑、粉刺等副作用。

由于紧急避孕药的副作用较大,所以服用的次数也有所要求,一般来说在一个月经周期只能服用一次,一年内只能服用2-3次,多次服用会可能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不能恢复。

短效避孕药一般要从月经后的第5天开始服用,每天1片,连服22天,不能间断,这种避孕方式副作用较小,但是如果在性生活之后再吃短效避孕药是起不到避孕的效果的。

医生团队
  • 重庆不孕哪个医院好
  • 重庆不育哪个医院好

医院环境
  • 重庆治疗不孕不育
  • 重庆哪家医院治不孕不育好
  • 重庆不孕不育医院哪里的好
重庆送子鸟医院

医院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黄路186号

渝ICP备15011385号-7

(渝)医广(2024)第2917号(1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