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孩子的原因(年轻人不生孩子的原因)
本文源于:重庆送子鸟医院
发布时间:2022-11-03 13:17:11
传统文化中,“家庭”似乎等同于有孩子。但在这个时代却未必如此。在我身边,在传统意义上达到“育龄”的男性和女性,没有把生孩子这件事放在人生计划里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所体现:2007年以来,美国的生育率达到了历史最低值,比1909年下降了10%。根据美国国家人口统计动态报告(NVSS),从1980到2013年,女性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从22.7岁提高到了26岁。
根据2006-2010年的全美家庭成长调查(NSFG)数据,15%的女性和24%的男性在40岁时还没有生育孩子;在日本和德国,40岁的女性有三分之一没有生育过。
这些没有要孩子的人中,有一些人是“拖延者”,他们认为自己有一天也许会考虑生育孩子,但并没有明确的计划,而是一直处于对这个决定的拖延当中。还有一些人则持有更为明确的态度。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在英语中“childfree”这个词语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替代了“childless”这个词,前者中包含的free这个词,更体现了不要孩子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从词语的色彩上来说也更积极正面。它指代的是自主选择不生育,而非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不孕不育。在美国,40至44岁的未生育女性中,有44%的人是自主做出了这样的选择(Furnham, 2015)。
什么是“自主选择不生育”?在早期研究中,大多将女性作为无子女的研究对象,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男性也开始被纳入研究范围内。
Blackstone(2016)分析认为,选择不生育子女的现代人,做决定的过程有以下两个特点:
1. 选择不生育不再是暂时的想法,而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在选择不生育子女的人当中,更多的人将这个决定看作是严肃的、清醒的,是有意识地做出的。不过,尽管男性和女性都表现出这一决定是深思熟虑后的想法,仍然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更多地提到,这是一个由自己做出的、清醒的决定,强调自主性;而女性则更多地提到,这是在考虑到多种可能之后做出的负责任的决定,强调对他人的责任。
2. 这个决定是在很长的时间范围内形成的,而不是受到某个孤立事件的影响。
据Veevers (1973) 估计,大约三分之一选择不生育的成年人,是在人生的早期就独立做出了这一决定。从童年开始,他们就在这个问题的决策上受到影响。很多人是在观察他人(兄弟姐妹、朋友)成为父母的过程中做出这个决定的,并在之后的多年时间里持续检验和坚持了这一结论。我有一位目前已经年过50的德国朋友,就是在小学一年级看着其他同学的时候,就第一次觉得“我以后不要孩子”。他在后来的人生中持续了这一结论。
还有一部分人是和伴侣经过了认真的、持续的讨论后,共同做出的决定 (Blackstone,2016)。
什么样的人选择不生孩子?研究表明,整体上,女性的教育水平越高,生育子女的比例越低;而且受教育的领域也与生育行为相关。读教育、健康医疗相关专业的人,生育率更高;而学习艺术、人文专业的人,生育比例更低;其他专业与生育行为的关系不显著(Abma & Martinez, 2006)。
女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与生育率成反比,选择不生育的女性,与“较高的收入”,“在工作中从事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居住在大城市”有相关性(Abma & Martinez, 2006)。
Kanazawa (2014)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智商的高低与生育选择相关。在女性样本中,想要成为母亲的女性的平均智商为99.94;想要选择不生育的女性平均智商为105.5。男性的差异则没有那么显著,想要成为父亲的人平均智商为100.02,想选择不生育的男性平均智商为104.35。
此外,比起有兄弟姐妹的人来,独生子女更有可能选择不生育;而如果一个女性在家庭环境中,被鼓励争取独立和获得个人成就,那么她们不生育的几率也更大(Houseknecht, 1987) 。
在信仰和立场上,选择不生育的人更大概率是无神论者,在政治取向上更大概率是信奉自由主义的人。
此外,一些人格特质也被证明和生孩子的意愿成负相关,比如内向,独立,敏感,焦虑,完美主义,缺乏耐心等(Park, 2005)。
不想生孩子的人在担心什么选择不生育的行为会受到一些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拖延者来说。比如,科技水平的提高,繁殖技术的发展,给了女性更多的生育选择,选择冻卵的女性比例一直在提高。
此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机会在持续提高。以美国的数据为例:根据统计,在1994年,美国人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是男性61%、女性63%;而2012年,年轻女性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达到了71%,男性则只有61%,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远远大于男性,这使得女性的生育年龄自然地延迟了。西班牙的人口统计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Lopez & Barrera, 2014)。
但,更多的时候,选择不生育还会受到主观原因的影响。Houseknecht(1987)统计了47个1975-1987年间对人们不愿意要孩子动机的研究,发现占据前几位的是以下几个原因:
· 不想失去个人的自由:79%
· 想要获得更高的婚姻满意度:62%
· 事业上的考虑和经济利益:55%
· 早期社会经验的影响,对自己做父母的能力的怀疑:31%
· 害怕生育、恢复过程中的生理痛苦:24%
……
以下我们简单分析几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
1. 不想失去自由
Houseknecht发现,在所有相关研究中,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为了自由——不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更好的自我实现和自发的流动性”。很多人认为,生孩子这件事会挑战到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Bleidorn, 2016)。
对于不愿失去自由、因而选择不生育的人,Park(2005)将其总结为他们不愿意从“以成年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很多人认为,生育意味着要进入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他们需要从以自己的兴趣、目标为导向的生活,转移到更多地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成长,比如,他们可能需要改变一些兴趣爱好和习惯(比如抽烟、喝酒),以及改变对电视节目、上网环境的选择,营造出对孩子友好的环境来。
2. 为了更有质量的亲密关系
尽管在传统观念中,到了一定的年龄便生育孩子会给人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但事实是,很多人选择不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保证婚姻和亲密关系的质量,担心生孩子会减少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女性比男性更经常提及这一点(Duxbury et al., 2005)。
3. 受到他人经历的影响而害怕做父母,或者认为自己缺乏做父母的能力
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对他人做父母的过程、教养模式的观察,而做出不要孩子的决定的。这其中包括对自己父母教养方式的观察,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解释,以及对朋友或他人父母行为的观察。在这一点上,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影响,而产生对生育这件事的恐惧和焦虑(Park, 2005)。
在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点上,有一部分人会因为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不健康的(比如忽视、虐待、控制等),而产生对做父母的抵抗心理,害怕自己不自觉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同样的伤害。
但有趣的是,也有的人,童年生活非常幸福,受到了父母很多的关爱,但他们在观察父母的过程中,看到父母为了养育自己经历了很多困难,因为害怕自己要承受这些责任、突破这些障碍,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Park, 2005)。
4. 对孩子缺乏兴趣,不喜欢有孩子在身边的感觉
还有一些人,仅仅是对孩子有一般性的“不喜欢”或者“缺乏兴趣”。在Houseknecht(1987)的研究中,43%的男性样本认为自己不喜欢孩子,26%的女性认为自己不喜欢孩子。不过,在2005年的研究中,女性对孩子的“不喜欢”的情绪比18年前的研究表现出了增加,有一半的女性都表示自己不喜欢孩子,和小孩待在一起会让她们感觉不舒服。她们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的容忍度要高于新生的孩子。(Park, 2005)。
5. 对事业和个人成就发展的担心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担心孩子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Houseknecht(1987)的研究中,受到这一点困扰的女性更多,在以女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有74%提到了这一点;男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则只有29%提到这一点。研究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生育会直接导致女性工作的中断,以及女性会更多地被作为孩子的主要照养者。
Park(2005)用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分析了男性和女性在不生孩子这件事上的动机差异。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工具理性导向(重视方法和技术的分析)、价值理性导向(被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观驱动)、情感导向(由主观情绪驱动),传统导向(由社会习俗、传统驱动)。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总的来说,女性在描述不生孩子这个与传统相悖的行为动机时,会更多地提到与情感导向、价值-理性导向相关的部分,比如认为自己缺乏母性的本能、抵抗女性作为孩子照料者的社会期待等等。而男性则更多地提到工具理性导向的动机,比如分析投入产出比,计算需要付出的经济上的代价等等。
有孩子的体验究竟好不好?多个研究证明,成为父母这件事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在生理上,生育能够使人分泌被称为“爱的荷尔蒙”的催产素,这种激素在我们拥抱、亲吻、性高潮时都会产生。催产素会减少焦虑和恐惧,使人感到平静和满足,增强信任。而且,不仅在女性身上,研究者还发现,男性在孩子出生后的6个月也会出现催产素的上升。(关注【微信公号】KnowYourself并回复【父亲】阅读:“父亲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除此之外,孩子的出生还能够增强生活的意义感,使我们更利他、更有归属感,感到人生变得更有方向、有意义(Belsky,1990)。
不过,此前的研究大多不针对新父母的自尊水平变化。而2016年的新研究证明,很多人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成为父母后都会导致他们自尊水平的持续降低,而对女性的影响尤其显著。
Finkenauer (2016)对187对新婚夫妇跟踪了5年,分析了男人和女人在成为父母的前后5年的过程中,自尊水平的变化。他发现,母亲的自尊水平在孩子出生前2年会上升,在出生的那一年急剧下滑,然后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都持续下降。父亲的自尊水平也会在孩子出生前缓慢上升,在出生的那一年虽然不会出现急剧下滑,但是在之后的3年时间也持续下滑。最终,父亲和母亲的自尊都低于5年前的水平。
也就是说,这个研究认为,生孩子好像并不会让女性感到自己因为成为了母亲,而变得更有价值,反而会对自我的评价降低。——不知道你对这个研究的结果怎么看。
能够肯定的是,如果你要生育孩子,最好将这件事作为一项认真的决定,确定你已经做好准备。研究表明,非计划内出生(比如意外怀孕)的孩子,在之后受到的照料更差;而且,越对生育这件事焦虑和恐惧,产后抑郁发作的可能性就越大(Belsky,1990)。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要不要孩子,会越来越大程度地成为属于一个个体自身的选择。尤其是,一个女人,她能够有权利选择成为一个母亲,也可以选择永远不成为母亲。社会、父母辈、乃至伴侣,都不能用污名、用爱的勒索、用暴力剥夺这份权利。我们可以喜欢孩子,也可以不喜欢孩子——都不是罪。
我们相信一个人可以从要孩子或不要孩子的一生中,都获得可能有所不同、但同样丰富的许多东西。
那么,今日互动来了。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
你有孩子么?孩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
如果还没有,你未来会想要孩子么?为什么?
评论区留言给我们哦~
以上。
欢迎关注头条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与心理分析、人际交往与恋爱技巧都在这里。
References:
插图:Masterpieces by Lindsay Walden
Adrian Furnham. (2015). Choosing to bechild-free. Psychology Today.
Abma, J. C., & Martinez, G. M. (2006).Childlessness among older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rends andprofi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4), 1045-1056.
Blackstone, A., & Stewart, M. D.(2016). “There’s More Thinking to Decide” How the Childfree Decide Not toParent. The Family Journal, 1066480716648676.
Belsky, J., &Rovine, M. (1990). Patterns of marital change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parenthood: Pregnancy to three years postpartum. Journal of Marriage andthe Family, 5-19.
Bleidorn, W., Buyukcan-Tetik, A., Schwaba, T., van Scheppingen, M. A., Denissen,J. J., & Finkenauer, C. (2016). Stability andchange in self-esteem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948550616646428.
Drake Baer. (2016). America’s baby-makingrate is the lowest forever. Science of Us.
Duxbury, L., Medhill, J., & Lyons, S.(2005). Childfree by choice: A study of childfree women in NorthAmerica—Summary report. Ottawa: Centr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Womenand Work.
Houseknecht, S. K. (1987). Voluntarychildlessness. In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p. 369-395).Springer US.
Kanazawa, S. (2014).Intelligence and childlessnes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48, 157-170.
Mark Hugo Lopez. AnaGonzalez-Barrera. (2014). Women’s collegeenrollment gains leave men behind. Pew Research Center.
Park, K. (2005). Choosing childlessness:Weber's typology of action and motives of the voluntarilychildless. Sociological inquiry, 75(3), 37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