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送子鸟医院
  • 重庆不孕不育医院前三名
  • 重庆不孕不育医院
  • 重庆治疗不孕不育医院

男人结扎,会不会影响“行事”能

本文源于:重庆送子鸟医院

发布时间:2022-10-22 19:44:12

世界上40%的夫妻是意外怀孕的,而终结悲剧的大多数是女人。

对此,乔纳森•斯塔克曾发起世界结扎日,他认为:我们希望男性为计划生育贡献更多的心力。

2015年,有25个国家的750名医生就为此付诸行动,他们以免费或是优惠价的方式,为本国男性进行结扎,目的就是想降低男性对结扎手术的抗拒。

但在中国,男性对结扎仍有偏见,认为结扎会影响性功能,降低性感受,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1.输精管结扎是怎么达到避孕效果的?

输精管结扎是一种永久性的避孕方式,其原理是把精子从睾丸到阴茎的通道——输精管切断,从而使精子无法与精液一同排出体外。

男性做完结扎手术后并不会立刻获得避孕效果,一般要再经过两次精检查确认精液中已不再含有精子,才可以放弃其他避孕措施。

2.男人结扎后,会有这些后果

●男性结扎会增加前列腺癌患病率

丹麦一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丹麦公民登记挂号系统中的一批男性患者数据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在排除掉经济因素等相关差异因素后,结扎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比未结扎男性增加了15%,但同时结扎男性罹患其他癌症的风险也降低了9%。

在这组涵盖了215万名丹麦男性,跨越38年的数据中,有139550人接受过结扎手术,其结扎年龄的中位数是38.3岁,较终有26238名男性确诊前列腺癌,其确诊年龄的中位数是65.4岁。根据研究人员所测算的数据,男性在接受结扎手术10年后,罹患前列腺癌风险的增加量开始稳定于15%。

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男性结扎后其他癌症风险下降9%的原因,部分与吸烟、饮酒习惯减少而降低了相关癌症风险有关。也就是说,结扎男性的生活习惯可能更为健康。

当然了,前列腺癌的风险因素还有很多,并不只结扎一项,而且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讲,增加15%的风险其实并不算多。

●有术后并发症

输精管结扎手术只需在阴囊皮肤上切一个小口,通过小口找到输精管并切断、结扎即可。这个手术通常只需花费十几分钟,创口小、出血少,男性在术后也只会感觉轻微酸痛或肿胀,基本上很安全。

不过也有极少数男性在接受结扎手术后发生血肿、感染或慢性疼痛等较为严重的综合症状,但这种情况比较罕见,目前也并不知道其确切的发生率。

3.结扎后,还会影响性功能?专家辟谣

很多男性对结扎有错误的认识。

结扎并不会影响精液排出,因为精液的成分主要是各种腺体的分泌物,结扎后一的区别就是精液当中不再含有精子而已。

同时结扎也不会影响性生活。重庆不孕不育医院哪里的好精子虽然不能输出,但雄性激素依然会照常分泌,并不会影响勃起功能,而射精活动则是一种反射活动,由脊髓腰骶段控制,与输精管结不结扎毫无关系。

实际上,结扎不仅不会影响性生活,反而可能还有提升。根据2015年一项针对64位男性在结扎手术前后勃起功能对比的研究结果,结扎过后反而都有轻微提升。

4.结扎,男的做好,还是女的做好?

男性结扎是切断输精管,女性结扎则是切断输卵管。如果这两者要二选一,从风险性和复通率两个方面来说,都是男性做结扎比较安全。

一方面,男性输精管位于浅表,而女性输卵管位于腹部深处。男性结扎手术简便、快捷、创口小、恢复快,而女性做结扎则要在半身麻醉甚至全麻状态下切开腹腔,不仅创口大且深,恢复缓慢,还有腹腔感染的风险,相比之下安全性就差了很多。

另一方面,结扎要考虑复通的问题。男性结扎术后再接受复通术也非常简单,只需把切断的输精管两端重新缝合即可,成功率高达96%,而女性做输卵管复通术,要考虑结扎时的位置、水肿破坏程度、剩余输卵管长度、两端管径大小等问题,相对麻烦很多。

所以,若是在双方体质都合适的情况下,还是男性做结扎手术比较好一点。

当然,这些问题还是得当事双方自己说了算,如果双方都不愿意做手术,那就老老实实戴套吧。清风计划健康科普排位赛39健康超能团

1 结扎后小蝌蚪都跑哪去了.健康报.2019年5月6日

2 女性结扎后,还有机会备孕二胎吗?.2019年6月24日

3 Husby A, Wohlfahrt J, Melbye M. Vasectomy and prostate cancer risk: a 38-year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JNCI: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9.

医生团队
  • 重庆不孕哪个医院好
  • 重庆不育哪个医院好

医院环境
  • 重庆治疗不孕不育
  • 重庆哪家医院治不孕不育好
  • 重庆不孕不育医院哪里的好
重庆送子鸟医院

医院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黄路186号

渝ICP备15011385号-7

(渝)医广(2024)第2917号(1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