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送子鸟医院
  • 重庆不孕不育医院前三名
  • 重庆不孕不育医院
  • 重庆治疗不孕不育医院

男人睾丸炎是怎么回事 预防睾丸炎的方法

本文源于:重庆送子鸟医院

发布时间:2023-05-28 08:59:51

男性的精子与性激素都是有睾丸产生的,因而睾丸对于男性的生育能力与性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睾丸炎是睾丸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男性朋友不育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很多男性在平时对于自身睾丸炎病症是如何出现的问题是很好奇的,那么,引发睾丸炎的原因有哪些呢?

引发睾丸炎的原因主要有:

1、睾丸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及绿脓肝菌等。致病菌通过尿道进入尿路,导致尿道炎、膀胱炎及前列腺炎,由此经过淋巴系统或通过输精管管腔侵入附睾及睾丸,引起附睾睾丸炎。

2、在扁桃体炎、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睾丸炎发病原因,部分腮腺炎患者并发睾丸炎)、牙齿或全身感染时细菌或病毒可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的附睾炎,多在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时发生。

3、慢性睾丸炎多由非特异性急性睾丸炎治疗不彻底所致。也可因霉菌、螺旋体、寄生虫感染造成。附睾因纤维增生变硬。组织学上可见广泛的瘢痕与附睾管闭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如为双侧附睾炎可发生男性不育症。

睾丸炎疾病只要通过有效的措施预防,便可以避免其出现,常用的预防措施有:

现今普遍认为睾丸炎应早期静脉应用大量广谱有效抗生素控制炎症,以减少化脓性睾丸炎及睾丸脓肿的发生,尤其应注意急性腮腺炎睾丸炎。急性腮腺炎睾丸炎双侧病变可以引起生精活动不可逆的破坏甚至睾丸萎缩,导致男子不育症。所以预防睾丸炎的关键是一岁以下易感儿童可以进行接种,应用活的减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疫苗可以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及并发的睾丸炎 流行性腮腺炎超免疫球蛋白可以减轻疾病的发展,常规应用雌激素或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可能有预防睾丸炎的作用,但目前尚有争论。

1、中年男性要注重自己的睾丸保养。睾丸保养是解决男人男性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男性可在洗澡时或睡前双手按摩睾丸,拇指轻捏睾丸顺时、逆时各按摩十分钟,长期坚持必有益处。

2、如在按摩时发现有异疼痛感,可能为睾丸炎或附睾炎,请及时到医院检查。

3、急性腮腺炎睾丸炎双侧病变可以引起生精活动不可逆的破坏甚至睾丸萎缩,导致男子不育症。

4、应该多吃新鲜蔬菜与瓜果,增加维生素C等成分摄入,以提高身体抗炎能力。

5、少吃猪蹄、鱼汤、羊肉等所谓的发物,以免因此而引起发炎部位分泌物增加,睾丸炎进一步浸润扩散和加重症状。

6、注意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不要吸烟喝酒,不要久站久坐,不要过度性生活,不要频繁手淫等。

男性朋友一旦发现自身患有睾丸炎,为避免其引发不育症的出现,就要尽快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一、对症治疗

1、急性睾丸炎的治疗:

急性附睾炎应适当休息,并给予抗菌素及一般镇痛剂。局部可行热敷理疗,使用阴囊托带托起阴囊,如有脓肿形成,则需切开引流。此处,还应积极处理原发病因。

2、慢性附睾丸炎的治疗:

慢性附睾炎常和慢性前列腺炎同时存在,这一点要引起男性朋友的高度重视。所以,一般治疗措施与慢性前列腺炎相同,治疗前列腺炎的同 时可使慢性附睾炎的症状缓解,附睾炎愈合后遗留附睾硬结。有时可造成病人的思想负担,手术切除后不一定都能缓解症状,因此,一般不作除睾切除术,因双侧附 睾炎后精子输出受阻的男性不育症,行输精管附睾梗阻部位近端吻合,虽然能够部分解决精子引流的问题,但是手术之后受孕的概率不高。

二、治疗措施

1、疾病的治疗原则就是抗菌消炎,需要卧床休息,托高阴囊,局部热敷、理疗,1%利多卡因精索封闭注射减轻疼痛,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

2、患者的用药原则,早期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是得了睾丸炎怎么办的一种解决方法。

3、通过辅助检查,急性睾丸疾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为主,慢性睾丸疾病或反复发作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

4、睾丸炎患者的疗效评价是可以治愈,并且症状消失,血白细胞正常,睾丸无萎缩,无鞘膜积液存在,症状好转,睾丸稍大,有压痛,症状体征未改善,睾丸肿大或萎缩,或形成睾丸脓肿及鞘膜积液。

三、【中医治疗】

1、湿热下注型急性睾丸炎:证见发热恶寒,睾丸肿胀疼痛,质地硬,小便赤涩,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以清利湿热,解毒消痈为主。

2、气滞血淤型急性睾丸炎:证见睾丸逐渐肿大,扪之坚硬,疼痛轻微,舌暗边有淤斑、苔薄白,脉弦滑,治疗以行气活血,散结为主。 3、淤血阻滞型急性睾丸炎:证见睾丸外伤肿胀疼痛,或红肿灼热,舌质青边有淤斑,脉涩,治疗以活血化淤,止痛为主。

医生团队
  • 重庆不孕哪个医院好
  • 重庆不育哪个医院好

医院环境
  • 重庆治疗不孕不育
  • 重庆哪家医院治不孕不育好
  • 重庆不孕不育医院哪里的好
重庆送子鸟医院

医院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黄路186号

渝ICP备15011385号-7

(渝)医广(2024)第2917号(10-29-6)